7月3日,烏市日供水量達到108萬立方米,超過2013年8月3日最高日供水量紀錄107.3萬立方米。烏魯木齊水業集團天山源水公司黨委副書記靳春元告訴新疆都市報記者,目前還沒有到用水高峰期,烏市用水高峰期一般出現在7月底8月初,現在我們只盼著上游能來更多的水。
  7日,本報以《和平渠的水“去哪兒了”》為題,對這條“城中河”遲遲“不肯”來水的現狀進行瞭解讀,然而,在和平渠的上游,今年來水的情況到底如何?烏魯木齊的水源地水量究竟有多少?還能否滿足迅速“膨脹”的烏市城區居民的用水量?生活在烏市的人們都知道,烏魯木齊城市居民的飲用水主要來源於烏拉泊水庫。但在烏拉泊水庫工作了幾十年的一線工作人員馮秀琴說:“今年水庫的水比去年少了,原來水庫西面被水淹沒的兩座小島,今年都露了出來。”
  烏拉泊水庫往年被水淹沒的地方已裸露了出來。
  市民與農民“搶水”
  7月5日早上7時30分左右,家住烏拉泊水庫的一線工作人員馮秀琴就已疊好被褥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
  8時左右,穿戴整齊的馮秀琴首先來到水庫的階梯測量台,利用測量儀器及自製的鐵皮箱,馮秀琴得到了當天第一個水庫整體水量水位的數據。馮秀琴說:“因為這裡的風浪比較大,這個鐵皮箱可以保證水位測量時有足夠的準確性。”
  從1992年開始,馮秀琴就在烏拉泊水庫工作,多年來,烏拉泊水庫的每一處邊邊角角她都親自走過,渠道及大壩的每一點變化她都心中有數。
  上午11時過後,馮秀琴拿著一根木棍開始了當天的大壩巡線工作。途中,馮秀琴總是拿著手中的木棍搗一搗壩上的窟窿,然後數著路燈的數目,再在本子上進行標記。“碰到窟窿要拿木棍去量一量有多深,如果說有危險的話就需要及時彙報。如果是裂縫,也要與以前觀測的數據進行對比。”馮秀琴說。
  上世紀90年代,水庫里的水量很大,現在看到的路面那時幾乎都被水淹沒了。
  “以前,冬天都不需要打冰,靠自然蓄水,就足夠夏天的用水了。”馮秀琴說,但近些年,隨著城市用水量的逐漸增加,水庫的水漸漸不夠用了。到2000年以後,她們改變了單靠夏季蓄水的工作方式,年年冬天都要破冰引水,從冬天就開始為水庫蓄水,保障夏季的供水,儘管如此,夏天的用水還是越來越緊張。
  近幾年來,為了給烏拉泊水庫蓄足夠量的水,南郊灌區管理分公司的工作人員常和上游的農民“搶水”。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大西溝水系的來水,南郊灌區早年的農業用水每年在5000萬立方米到5500萬立方米,通過壓糧節水,去年的用水量減為3300萬立方米。
  “壓糧節水,也是為了減少高耗水的農業用水,優先保障城市供水。”靳春元說。
  從今年年初開始,烏拉泊水庫未向紅雁池水庫輸送過一滴水。
  當馮秀琴走進一片植被枯黃的開闊地時,她感慨道,往年這裡的水草根本就見不到,周圍的植被都很茂盛,只能看到碧藍碧藍的水。現在這裡到處都是曾被水流衝出的溝溝槽槽,今年的水位是自然狀態下偏低的一年,在水庫的西邊被水淹沒的兩個小島今年都露出來了。記者葉曉敏 張向陽 秦鵬  (原標題:烏魯木齊“蓄水袋”癟下容易撐起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q56oqmvn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